雅苑怡情
一个森林老警的心声
第十一章 圆了昔日之梦
刘兴祥专业号 | 2017-7-1

第十一章   圆了昔日之梦

杨建办好了退休手续。玉珍专门来新疆接他。兵团领导设宴饯行,在宴会上首长高度评价:“杨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知识青年,这一代人与祖国共呼吸,同命运,是民族的脊梁。顶起社会主义事业,承先启后,是中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几十年来为祖国边疆的农垦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留边的战友们不会忘记你,希望你退休后保重身体,为家乡的建设发挥余热,并祝你家庭幸福,健康长寿。大家建议大家举起杯来,为杨建祝福!”

宴会中大家一一向杨建敬酒,杨建热泪盈眶紧紧地握住战友们的手,难舍难分。他举起酒杯激动地说;“首长们!同志们!杨建在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在座的各位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和帮助,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们收留了我,为我铺开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我为兵团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你们就给了我这么高的评价,我是受之有愧,在工作期间,做了有很多不尽人意的事,希望大家原谅!并期望我走以后,紧紧地团结在党委的周围,发扬优秀的传统,争取更大的光荣,把边疆建设的更好,让祖国放心,让党放心,让人民安心!我会时常想念你们的,希望你们来家乡做客!”宴会一直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直到午夜还余兴未尽······

杨建告别了同志们,告别为此奋斗几十年的边疆热土,望着连绵雪山草地,戈壁大漠,沙漠绿洲,蜿蜒河水,一望无际的棉田,心潮澎湃,往事连篇,心中有一种无名的空空的愁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形同故人,张望许久许久才恋恋不舍地踏上归乡之路。

几天几夜的火车行程,进入了成都大平原,玉珍建议去成都市玩几天。

杨建说:“我也有此意,我对成都市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心里总是空荡荡的。趁此机会去看看林娟他们,去看看母校。”

林娟知道杨建夫妇要来成都的消息后,高兴得不得了,亲自开车早在火车北站等候,接到她们后就向西郊驰去,笔直街道,古树参天,鸟语花香,草坪翠绿,池水清澈,亭廊假山,错落有序。小车顺着林阴道开向密林深处。

一栋奶黄主色调的别墅,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在郁郁葱葱森林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小车在小院前停下。

走进院内,五颜六色的奇花异草和草坪,喷泉假山,锦鲤荷花,构思巧妙,大理石梯阶,彩色卵石小径合理布局,楼院衔接,天衣无缝。天空中不时传来阵阵飞翔鸽哨声。

客厅里现代沙发,大屏幕彩电,高档音响,华丽灯饰,天然根雕,名人字画,古董摆设有序,独具匠心。衬托主人高雅气质和文化修养素质。这就是林娟的家。

林娟和张伟满面春风,热情地接待远方来的客人。

林娟向玉珍介绍:“这就是爱人张伟。”

玉珍很有礼貌地向她们致谢:“感谢你们至始至终对杨建的帮助和关心。”

林娟说:“玉珍,别见外,快坐下。”

林娟说:“当年我去精神病医院看你,为你担忧,没想到你会有今天的神采奕奕,祝贺你!”

玉珍不好意思的说:“让你见笑啦,谢谢你这些年来对我们的无私帮助!”

玉珍将带来的新疆特产,林娟说:“来了随便些,不要这样客气!玉珍说:“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看到林娟豪华的家,平时觉得自已很有钱也有气质的玉珍。深感小巫见大巫,和林娟比起来自感形秽,这等场合,这等气势她还是第一次见到,暗暗叹道:“真是天外有天,这才叫见世面。”

林娟夫妇近年相继退休,儿子留学后入籍加拿大,在国外发展与女同学华裔富商之女结了婚。

儿子媳妇打算接她们去加拿大定居,林娟觉得成都很适老年人生活宜居条件很好,加之语言不通,不愿去加拿大,为了尽孝儿子媳妇买下这幢别墅供父母居住,不时南来北往抽空回来看看父母。

林娟在成都最好的酒店为他们接风,安排豪华宾馆住下。

第二天,林娟陪杨建夫妇去母校参观,张伟要参加市老年书法大展不能与她们同行。

林娟指着前面繁华的市区问杨建:“你猜这是哪里?

杨建说:“不知道。”

林娟说:“这就是沙河堡。”

杨建简直不敢相信,才离开成都几年城市建设是这么快,沙河堡这个郊区小镇,已和主城区连成了一体了,往年这里除了四O二厂、四川师范学院外,这一带都是茂密的林带和田园风光,雾蒙蒙的,火车汽笛声传来,郊区小镇还有一些生气。

他感叹地说:“成都的变化真大!”

林娟说:“你当时很有预见,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果然得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成都市才有今天。”

杨建说:“我当时虽然是看准了这个趋势,但我还是失败了。”

林娟说:“这也不能怪你,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会受到保守势力,腐朽势力,社会体制等诸方面的阻力。听说你在兵团改革中,很有成效!报上还登载了你们的先进事迹呢!”

杨建说:“微不足道,是党的政策的威力民心所向。”

母校的校长热情地接见了他们,并领他们参观了校园,介绍了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自豪的说:“川师的学生都是好样的!”

母校的一草一木,使她们感到格外亲切,往事如梦。历历在心。

林娟对杨建说:“当年我们从这里为起点,走向社会大舞台,几十年来,命运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母校时刻牵着我们的心,半生走南闯北,经风雨,见世面。一个个姑娘小伙变成了老妪老翁,这些往事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杨建说:“虽然我们都退下来了,我认为还没有到终点站呢,夕阳无限好,黄昏景最美,黄昏后还有满天星空朗月,人的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玉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你有旺盛的精力,今后有你发挥余热的地方。”他们兴致非常高,走遍了母校每个角落,熟悉的校园尽是生面孔,感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笑春风”。

接着去了都江堰,参观了李冰父子的水利大工程;在青城山顶鸟瞰川西大平原,心胸无比宽广;娥眉山金顶看日出,心寄无限希望。饱览旅游区风景后,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林娟和张伟,告别母校。坐火车去了重庆市,逢春特向学校请了几天假来陪父母游山玩水。

玉珍问:“逢春,毕业后的打算?”

逢春说;“我的理想是最好自己开办一个医院,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事业。”

杨建插嘴道:“有其母必有其女,逢春就好像当年的你。”

玉珍太激动了,他连忙说:“你能有这志气,妈妈支持你!也算是帮妈妈宿了一生愿!”

在朝天门码头,汽笛长鸣,江浪翻滚,客轮慢慢离岸,逢春目送远去的父母……江水滔滔,江风徐徐,玉珍杨建站立船头,两岸风景如画。她们如凯旋归来的战士,满怀胜利的喜悦踏上归途。又如奔向新战场的勇士,乘风破浪去迎接新的挑战。杨建感叹地说:“我这个人就像这长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向东方。一辈子闲不住总想找事干以工作为乐还不知道我以后的时间怎样打发。如果真的叫我一天没事干我会憋死的。我还想多活几年,真想看看往后的中国是什么模样呢。”玉珍说:“我跟这一辈子跟你算倒了八辈子的霉,你卷起指母算一下,这几十年来,我们有多少天生活在一起?”杨建说:“现在不是在一起了吗?将功补过,如果能活上百岁,这后头的四十年全部交给你,你满意了吗?”

玉珍说:“莫卖嘴巴甜,我在想,自打逢春考上医科大学那天起,我就有办医院的打算,现逢春有这个志向,更坚定了我的信心,老头子,你看如何?”杨建说:“我赞成。”

乡亲们知道杨建退休回家,大家都来看他,问这问那杨建应接不暇。玉珍摆出新疆葡萄干招待大家。杨建问大家问大家:“乡亲们,你们现在生活过得如何?”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只要人勤快,就不愁过好生活。杨建说:“那好!那好!”“只不过,最好不要得病,现在住院医药费贵得出奇,如果得了病,一辈子的积蓄会用的光光的,没有积蓄的会背上一辈子的阎王账,住不起院呀!”一个老太婆轻轻地说。杨建说:“我们玉珍正在考虑建一个我们老百姓自己的医院,这个问题很快会解决的!”大家听说玉珍要建医院,登时欢呼雀跃。都说玉珍为乡亲们付出很多了。大家感恩不尽。

在修建医院选址上,杨建和她有意见分歧。杨建说:“我认为应该选在新县城最好,其理由是随着三峡库区移民,新城要建设成为,渝东北中心城市,人口流量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玉珍却要修在火千场,她说:“目前由于山区缺医少药,许多父老倍受缺医少药的痛苦,我父母就是在灾荒年间由于无钱治病,病死在故乡,父母的死使我丧失了求学机会,白衣战士的梦想化为泡沫。吃尽了人间之苦,再也不能让悲剧发生在下一代,我要让更多的人身体健康,更多的儿童茁壮成长。”杨建理解玉珍,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同意在火千场办医院。它们说干就干很快地选好了地址,镇政府及时帮他们办好了征地手续和土地协调等问题。

从开工到竣工,工地上有不少乡亲,利用空余时间,志愿搬砖添瓦 以表心意。杨建负责施工,工程进度很快,不到一年时间就竣工。医院大厦占地四千平米,建筑面积一万平米,坐落在绿荫碧水东里河畔,风景秀丽的仁合寨下,邻近省道。交通十分便利。院旁有参天的古榕树,小桥流水,古��的石板街,原汁原味的老房子。曲径通幽,与医院大厦现代和古朴完美的融合。鸡犬相闻,风清蝉鸣,一个非常好的休闲疗养之地。医院的设计非常合理,有特色,有新意。乳黄色的墙体天蓝色的窗玻璃,林阴小道,草地花园,假山凉亭,人工瀑布,门诊部,住院部大楼嵌在绿阴之中。人们都爱到这里玩,老人们在石桌前下棋,打川牌;小孩子在假山凉亭里,玩捉迷藏:年青人在林阴道上谈情说爱;笑声不断。与其说是医院,不如说是美丽的公园。逢春毕业回来时,看到父母已把医院建好,她高兴极了。

在开业庆典上,县、镇领导到场讲了话。退休的张书记也来了,时任县人大副主任张兴庭代表县里也来了。他激动地说:“老伙计!你们真行!你们不愧是是家乡的骄傲,不屈不饶的火千场人性格,你们终于终于如愿以偿!”

大家要求玉珍讲几句,她眼里流着泪花讲道:“乡亲们!我取得这点成绩,全靠大家几十年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帮助我。没有乡亲就不会有今天。当护士是我多年的理想。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我插上双翅,让我园了梦。感谢这个好时代,感谢父老乡亲们,你们为我付出太多、太多。各级领导为我操了不少的心。今后我一定把医院办好,以最优惠的价格最热情的服务回报乡亲。将赚来的钱,用于更多的福利建设。”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紧接着是挂牌仪式,“建珍医院。”是以他们最后一个字取名。

王军、晓琴参加了典礼,同学们也来了。昔时广播站的宣传队员也来了,大家欢聚一堂,祝贺他们的成功!一起畅谈这几十年沧桑岁月中各自的经历和感慨!那激动的场面无以语言描绘。同学中有转业军人,农村的,退休的,做生意的,大家脸上带着幸福的光彩,异口同声赞美这个时代。王军提议去寻找一下童年的梦,大家一致赞成。

他们来到东里河的母猪沱,这里是他们年青时经常幽会的地方,僻静的河滩,洁白的鹅卵石,是摊上顽强生存的巴茅丛,悦耳的水流声,如诗如画绿色河岸。她们在这里度过了多少幸福的时光。如今是机器轰鸣,一条条采沙船在河里采沙,汽车排队等侯运沙,为建设新农村小集镇添砖添瓦;新建的石拱大桥把镇江新镇和主街连为一体。两岸楼群参差,隔河相望。

她们曾经广播的狮子包上,已架起电视,移动、联通信息天线,镇里每天有电视自办节目,播放国内外新闻和本地新闻。人们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天下大事。当年送杨建上大学时的码头依稀可辩,但上游修了电站,水源枯竭,加之交通发达了再不需木船要运输了,但偶尔还能看到木船渡河。杨柳冲,是玉珍当年挖侧耳根充饥的地方,如今是退耕还林的蚕桑基地。红庙小学崭新楼房,孩子们在校园过着幸福的童年。关帝庙改建成了敬老院,老人们在这里安度晚年。杨建和张兴廷当年逃亡陈仙姑庙前修建了一个大煤场,为火电厂输送优质原煤。

泥青公路缩短了进城时间,原要走两个多小时,如今只需三十分钟,方便了群众,繁荣了经济。火千场上几百万,上千万的老板比比皆是,开煤厂、办企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游子如落叶归根回到故乡,依偎在慈祥母亲的怀抱,,游子春光满面,衣锦还乡,母亲笑了,笑得那么温馨。

远在新疆的何俊也来信祝贺。并说:“巴达草原目前已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办沙漠绿洲旅游圣地,来这里旅游探险的人络绎不绝。135场团准备在这里建宾馆、建度假村,修一条沙漠公路,通向巴达草原。国家还准备在沙漠里开采石油,将这荒芜之地变成繁华的都市。奶牛驯养基地和羊毛基地,由于巴达草原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他们另辟途经,越来越壮大,业务遍及新疆牧区。”他和一位新分配来的女大学生在谈朋友,不久便要带回来看父母。小儿杨军也考上了军校,毕业后去边防煅炼,雄心勃勃地做着将军梦!

杨建协助“建珍医院”院长逢春,高薪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她们拒绝医药器件购买回扣,从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器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关心职工的福利,留住了人才,大家齐心协力,以院为家。把最大的优惠让给患者。如果有家庭困难的患者,经核实又讲诚信的乡亲,还可以部分免费或由玉珍免息借款住院治疗。把国家的医保费切切实实地落实到受益者,由于他们诚信经营,医疗条件又先进,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好,医院越办越红火。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杨建将医院的事务全权交给逢春管理。

     后来杨建和玉珍放弃了所有业务,交给晚辈们去经营,又将几十年的积蓄,修了一所小学校,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减免学费上学。建了一栋廉租房供贫困的乡亲居住,还做了许多修桥补路的善事。

再后来,杨建和玉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乡亲们偶尔在七层楼河谷畔,看到一对老伴在一片桃林之中,建起了小茅屋。在桃园里颐养天年,他们每天在林下喂鸡,种植生态蔬菜,培育果园,闲时下河垂钓,过着自耕自食,亲近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

 

 

 

 

 

 

 

后    记

1997年我创作了一首叙事诗《红颜歌》,描写的主人公是家乡一些老前辈一生的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她们才貌双全,心地善良,生不逢时,命运坎坷。与我相邻多年,非常了解,并非常同情和尊重她们,老天对她们不公。但能执着地与命运抗争,追求自己的理想。

本书通过玉珍杨建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与新中国同龄的那代知识分子群体,从少年到暮年的成长过程,同时以小见大,折射国家经历的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她们经历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饱受了不公平待遇,并不因此消沉,经受了煎熬和考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陆续得到了平反,国家恢复了他们的工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因此我为此写下《红颜歌》叙事诗。后来又将叙事诗改写为长篇小说《白衣情结》。

本篇大部分是真实素材,也有虚构。如杨建去新疆建设兵团,在大学里部分情节等。还有些情节完全是作者本人的一些主观的理想和愿望,不一定真实,不必去细究,只当听故事吧!

本篇经过了多次修改,同时给当时知情人士阅读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最后定稿。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问我这篇小说提出宝贵意见的良师益友!

                                                                     刘兴祥

 

                 2004年10月初稿;

                                                                       2017年 6月定稿。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